为纪念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六周年,我校高中政治组以“数智时代与思政教师专业发展”为主题,开展集体教研。
![S2DL(`Z%]V0I5_4QK]P`QUC_tmb.jpg](/picture/0/s_7b38774db2c2422f88208e977bf9990a.jpg)


六年一贯直升中心主任高继峰以“铸魂·启智·赋能”带领思政教师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八个相统一”要求,结合教材文本阐释理论深度与技术广度的平衡之道。他指出,数智化转型中必须坚守“为党育人”的政治方向,警惕技术异化风险,构建智慧评价系统等创新实践,实现“技术赋能”与“价值坚守”的同向同行。
![L6B(15484]O`4_Y9})B32UR_tmb.jpg](/picture/0/s_09e6049f56894b44abc7903da77e21df.jpg)
唐冶校区思政教研组长杨晓敏秉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念,以浙江金华的学习实践为支撑,讲述作为思政教师,应该怀揣热爱与激情去积极学习并主动投身数智时代的AI学习并将之贯彻到教学实践中。倡导教师“以书卷气驾驭科技力”,主张强大思政教师的精神内核,通过研读经典筑牢思想根基,避免陷入“技术至上”的误区。同时鼓励青年教师,在数智化的今天,应积极挖掘和使用数智时代的科技便利,更好地为教学服务。针对青年教师,她提出“三敢”倡议:敢于尝试AI教学新场景、敢于重构课堂数字生态、敢于引领智慧学习新范式,让技术真正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教育本质。

铁一校区思政教研组长李闰立以《法律与生活》为例,分享三点创新实践:一是案例教学,引入真实案例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二是情境探究,借热点设计问题链,融合课堂主导性与主体性;三是知识整合,以主线串联碎片化知识,凸显政治性与学理性统一。她要求立足学生认知规律,激发主动性,推动学科逻辑与个性化指导结合。 唐冶校区高二政治备课组长宋艳构建“三维提升”发展模型,为思政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方法论支撑。她提出,要善用在线平台构建“数字思政资源库”,掌握AI工具提升教学设计效率,培养信息筛选与批判性思维以应对海量数据冲击;强调在数字化教学中必须坚守“价值引领”生命线,通过创设红色数字展馆、开发虚拟思政课等沉浸式体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智慧课堂;特别指出要培养学生“人机协同”思维,在AI辅助下深化理论思辨,避免技术依赖导致的思维惰性。

铁一校区高二政治备课组长吴潇指出,数智时代思政教师需以“长期主义”深耕教学,提出三点要求:一是扎实课堂,强化知识落实,推动知识性与价值性统一;二是提升AI工具应用能力,优化教学实效;三是持续精进,以终身学习增强政治引领力。思政课应立足时代需求,借力技术,实现政治性与学理性的深度结合。 唐冶校区高三政治备课组长王慧展示“AI+思政”的务实探索,通过现场演示文本分析生成学情报告、AI绘图制作教学素材、智能剪辑打造微课视频等场景,呈现技术赋能教学全链条的生动实践。她提出教学设计阶段用AI分析学情痛点,素材采集阶段构建动态资源库,课堂实施阶段打造互动数字场景,教研深化阶段借力智能分析优化策略,为传统思政课堂注入科技活力。

铁一校区青年政治教师王红聚焦AI工具在思政教学中的高效应用,展示了其在备课、课堂互动、辩论赛素材生成及错题分析等方面的优势。王红还分享了AI操作的“魔法关键词”和“万能提问公式”,并针对案例过时、答案复杂等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她建议,AI只是辅助工具,教师的智慧才是课堂的灵魂。此次讲座为思政教师提供了新的教学思路,推动了科技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本次教研既是一场头脑风暴,更是一次集体铸魂。思政教师要做数智时代的“摆渡人”,让技术服务于日常教学,服务于学生发展。未来,我校将持续探索“大思政课”建设的数字转型路径,构建“理论学习+技术创新+实践育人”三维培养体系,更好发挥思政课启智润心的作用。
|